(资料图片)
琳琅满目的超市货架上,一款饮料号称是“可以喝的玻尿酸”,即使价格比其他饮料贵出三四倍,也有消费者愿意买单;一罐蜂胶产品,打出“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的招牌后,销量大涨;一条蚕丝被,将“天然纤维”与“呵护肌肤,延缓衰老”联系在一起,身价倍增……近年来,消费领域市场竞争激烈,有的商家别出心裁制造了不少营销新概念。不少消费者因为虚假宣传,稀里糊涂多掏了钱。
“这几年,‘吃出水光肌’的概念很火,超市里相关产品很多,社交网络上,各种测评和体验帖也层出不穷。这种功效型产品价格不便宜,我想知道到底有没有用。”去年,上海市杨浦区的杨女士就此咨询上海市消保委。据了解,玻尿酸通过注射方式可以起到改善皮肤状态等作用,但通过食用能否实现美容等功效,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论证。上海市消保委认为,有的企业通过广告大量宣传玻尿酸入食的特殊功效,涉嫌虚假宣传。
此外,“零添加”也是争议不断的营销新概念。2021年,某家饮料企业由于在广告宣传语中没有明确“0糖”和“0蔗糖”的区别,其饮料品牌深陷舆论风波。最终,企业向社会公开道歉,并将广告语改成了“低糖”。
“虚假宣传通过制造信息不对称,进而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副院长陈越峰教授表示,在这一类案件中,消费者个体往往以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维权,困难较大,成本也很高。消费者很难证明购买的商品与受到的损害存在因果关系。有些虚假宣传的产品,使用后虽然并没有广告所宣传的神奇效果,但也不至于给消费者身体健康造成损害,因此很难主张侵权责任。
陈越峰认为,市场监管部门应通过加强检查和受理投诉举报,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矫正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市场失灵”,从而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
近年来,各地各部门积极采取相应措施,着力营造公平诚信的市场环境。2020年前后,上海一家营销蚕丝被的公司多次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和官网发布“有效呵护娇嫩肌肤,延缓衰老”等广告内容。有关部门调查后认为,蚕丝作为一种天然纤维,宣传蚕丝制品具有“抵抗衰老”“延缓衰老”等性能并无科学依据,当事人也无法提供证据证明。广告法中明确规定,广告以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欺骗、误导消费者的,构成虚假广告;反不正当竞争法也规定,经营者不得对其商品的性能、功能、质量、销售状况、用户评价、曾获荣誉等作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欺骗、误导消费者。最终,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对其虚假宣传行为作出责令其停止违法行为、罚款20万元的行政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