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鹅产业,舒兰凭啥敢下“大手笔”
来源:吉林日报    2023-05-15 11:07:14

近年来,舒兰市大力发展白鹅产业,投资建设了集鹅肉加工、羽绒制造、产品研发于一体的白鹅产业园。据了解,该项目计划投资14.2亿元,建成后将有力助推舒兰市白鹅全产业链发展,并提供大量就业岗位。图为该项目核心区建设现场。 本报记者 张野 摄

舒兰白鹅,名声在外。

刚进舒兰,还没看到鹅,记者先被白鹅产业园门前的展板“震撼”了:


(资料图片)

“2023年立足发展1000万只”;

“3年内养殖规模达到3000万只,到2025年形成百亿级产业集群”;

……

大手笔!要知道,目前舒兰白鹅存栏总量约270多万只,这意味着今年剩下的7个多月要增加约730万只。

此外,舒兰白鹅年出栏量与养殖规模十分接近,近年我国商品鹅出栏量每年增加2000多万只,到2025年,舒兰白鹅年出栏量可能超过当前全国商品鹅出栏年度增量!

一个疑问在记者心中浮现。俗谚云“家产千万,带毛的不算”,畜牧业天生伴随风险。而且,人类养鹅已有几千年历史,产业门槛并不高,越飞越高的舒兰白鹅很容易遭遇竞争者。

那么,舒兰为什么敢对白鹅产业下“大手笔”?

从“14根羽毛”看规划

“有问题,找市长”。

在舒兰白鹅产业园里一座正在施工的塔吊附近,记者见到了舒兰市市长陈雪松,还有负责产业园建设项目的舒兰市城镇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党国军,并向他们抛出了疑问。

“要不是新冠疫情影响,去年我们就实现养鹅300万只了,今年1000万只就是‘打底’!”陈雪松快人快语,随后望向党国军,“讲讲‘14根羽毛’那事儿。”

党国军笑着讲了一桩事:目前,产业园洽谈的招商项目中,有两家企业意向很高,但仍未决定入驻,原因是舒兰现在的养鹅规模还不够。

一年200多万只还不够?

原来,这两家企业都是羽毛球主要厂商。羽毛球分为人造羽毛球和天然羽毛球,其中鹅的刀翎制作的天然羽毛球售价更高,它坚硬、挺直、抗打、耐用,下落速度符合标准,是国际比赛指定用球。标准羽毛球有16根羽毛,但一只鹅最多有14支刀翎,两翼左右各7支,平均两只鹅还不足制作一个羽毛球。一打高品质鹅翎羽毛球价格约在80元以上,而竞技比赛用球每个就要数十元。

“羽毛球企业对翎毛的需求数以吨计,目前一般通过全国收购来解决。当舒兰白鹅有了千万级养殖规模,一县就能提供大量原料,企业本地建厂就有了‘原动力’。”党国军说。

“自己没‘本钱’,求着企业人家也未必肯来。家里有‘矿’,企业就会纷至沓来。未来3000万只白鹅,就是舒兰招商引资的一座‘金矿’。”陈雪松大手一挥,仿佛身后站满了给舒兰产业发展“撑腰”的“鹅兵鹅将”。

“产业链在手,规模越大,风险越小。”陈雪松说,舒兰要打造“闭环式”全产业链,把白鹅经济价值“吃干榨尽”,白鹅屠宰到鹅肉火锅、鹅肝酱到预制菜、羽绒服到羽毛球,众多深加工项目都要落地。推动白鹅养殖形成规模化,还能取得行业“话语权”,通过“团购”把饲料、设施等养殖成本降下来。

从“北纬43度”看优势

采访第二站,记者见到了白鹅经济价值最顶端的“软黄金”——鹅绒。

吉林市白翎羽绒制品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分毛机像多个“N”字形组合在一起,透过玻璃看去,漫天鹅绒飞过一道道“关卡”,飘到最尾端的鹅绒,轻盈得仿佛海中的浮游生物,反射出细密的光芒。

企业董事长张玉宝做了最喜欢的“表演”:双手抓起一团鹅绒,手心朝上轻轻一挤,成团羽绒像烤熟的爆米花一般“炸”开,向记者直观地展示了白翎羽绒出众的蓬松度。

“北纬43度”,是张玉宝介绍羽绒时口中的热词。“这个纬度成长的鹅,经历193天漫长的冬季和70℃的相对温差,造就了独一无二的羽绒品质,绒朵大、羽梗小、弹性足、保暖强、蓬松度高。”

业内认为,北纬43度至44度是白鹅生长的“黄金纬度带”,波兰、加拿大等高品质鹅绒产地均处于该纬度。地处长白山腹地的舒兰正处于这一地理区间,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根植舒兰30多年,白翎羽绒已成为东北三省规模最大的羽绒龙头企业,是行业标准的制定者之一,在羽绒技术上拥有500多项专利,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众多服装、家具、户外品牌的供货商,产品远销日本、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及国内十余个省(区、市)。

与白翎羽绒对舒兰的选择相同,许多企业也认为这里是白鹅养殖的“福地”:生态环境优越,饲养场地广阔,草料新鲜旺盛,不仅拥有生产优质鹅和鹅羽绒的条件,更具备低成本发展养鹅业的生产优势和规模优势。

时至今日,以舒兰白鹅羽绒为原料的“施羽”“白翎”“梦洁”等商标已被国际认可,“舒兰白鹅”地理标识在江浙沪等南方地区得到高度认同。

“我们需要的羽绒原料中,目前舒兰白鹅只能满足十分之一。” 张玉宝告诉记者,当舒兰的白鹅养殖规模提升后,企业就能获得更加充足的原料,推出覆盖更多消费层次的产品。

从“一年入行”看效益

在法特白鹅产业园,“倒访”产业链的记者终于见到了白鹅。

先钻进脱温棚,看到的是黄绒绒的雏鹅,出生刚6天,走路一摇一摆,叽叽喳喳煞是可爱。换到鹅棚,长大的白鹅神气活现,体态匀称,毛色光亮,这是园区投产后第一批养殖的白鹅,四五天后就能出栏。

“我之前是做种植业的,一年多前才到舒兰搞白鹅养殖。”糠岛牧业公司负责人都兴海干瘦结实,皮肤黝黑,握手很有力。

虽说养鹅是“新手”,但都兴海 “出手”一点不小。

法特白鹅产业园由舒兰市政府使用专项资金建设,租赁给养殖企业运营,租金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和脱贫户分红。园区共计85栋大棚鹅舍,总规模18.1万平方米,都兴海拍板全租了下来。

根据园区“政府+公司+村集体+养殖农户+脱贫户”的运营模式,糠岛牧业公司建设了孵化车间,年孵化鹅雏300万只,其中60万只分3茬自养,240万只投放给农户养殖。企业负责提供鹅雏、饲料、技术,并回收成年鹅,以带动养殖农户养鹅。

没养殖经验怎么办?都兴海一笑:“在舒兰,养鹅不用顾虑太多风险。再说我们一年出栏60万只白鹅,集中养殖规模东北三省能排第一,提供孵化、防病技术的企业都来找我了。”

敢投入,有缘由。今年,舒兰市制定了新的“鹅十条”政策,条条“真金白银”:

养鹅1000只以上最高可享受4万元贷款;创新建立鹅险模式,每只鹅保费2元,养殖户只需缴纳0.6元,剩余1.4元由政府和保险公司补贴;强化保底收购,与屠宰企业签订协议,如市场行情低迷,将以保底价每斤9元收购……

“去年白鹅行情创历史新高,一只卖价能达到120-130元,纯利20-30元,最高能到40-50元。看眼下行情,纯利也能在20元左右。”都兴海说,丰厚的回报坚定了他的投资信心。

2022年,舒兰白鹅养殖端产值达到2亿元,直接带动农民增收4400万元。今年养殖量达到1000万只后,产业产值有望突破15亿元,成为全国最大的白鹅养殖县。

“行业预估全国商品鹅需求量在8亿到9亿只,目前养殖量只有6亿多只,潜力巨大,这一行还有得赚。”都兴海说,舒兰白鹅前景十分看好,未来他还要追加投资,扩大养殖规模。

[白城新闻网编辑|苗金明 复审|赵翠丽 终审|贾涤非]

(责任编辑:贾涤非)

Copyright   2015-2022 华尔街玩具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4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