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快消息!从《沈从文与湘西》出发,遇见心灵的故乡
来源:华声在线    2023-06-03 02:30:25

杨乘虎 李怡霖

透过大山的云雾,你预设过什么样的湘西?俯身沱江的水畔,你想遇见什么样的沈从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2023年5月29日,纪录片《沈从文与湘西》在湖南卫视及芒果TV播出。一代文学名家沈从文的生平故事,通过高质感的影像表达、高还原的文学场景、创新性的对话形式,得以缓缓道来。该片通过对沈从文笔下经典文学作品进行视听转译,建构起对人物心境的细腻关注、对文化遗产的故事表达、对文化内涵的寻根溯源、对文化精神的灵动呈现,描摹了湘西与众不同独特的历史文化气质和地方文旅魅力。在追溯沈从文与湘西的不解之缘的悠悠言说中,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形象特色、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扑面而来,沈从文笔下的精神故乡真切地唤起我们每个人心中深沉的乡愁。

一、赋能文旅融合,构建资源互补的创新模式

作为芒果TV旗下芒果伯璟纪录工作室“纪实影像推动湖南文旅系列项目”的首部作品,《沈从文与湘西》化书卷为影像,让广大观众凝神静气地走近沈从文用一生书写的家乡故事,在穿越历史的时空脉络中,感受具有高度人文底色的历史对话。作品以沈从文的生平为脉络,在“成长”“出走”“回归”的多重人生命题中,既展示了沈从文对故乡湘西的赤子情深,也化影像为航标,从历史故事中搭建起文化传承与文旅构建的新路径,大力挖掘湘西苗族、土家族的优秀民族精神内涵和历史文化资源,深度培育地方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的根基,拓展文旅融合的发展新空间,提高文化名城的社会知名度和文化影响力。

自20世纪80年代起,沈从文逐渐在中国及世界文坛到达前所未有的高度,他的作品所彰显的人性温度和纯美,所反映的生命庄严和伟大,所呈现的诗意凄美和隽永,为广大读者在湘西这座瑰丽小城燃起了一座精神灯塔,让无数中外文学名家踏足这片神秘土地,倘佯于滋养他的奇山妙水中寻找传奇人生的支点。沈从文笔下率真淳朴的少女,笑脸相迎的老人和摇着尾巴的黄狗,更成为众多游客想要在青山苍翠中偶遇的心之所向。

透过沈从文,人们想看到凤凰的城墙、吊脚楼、山水是如何影响了作家的想象力;透过湘西,人们想看到作家如何为世界还原了一个去伪存真的神秘小城。纪录片《沈从文与湘西》在讲述文化故事的同时,特意建构了历史和当下两个维度的时空,并不断以巧妙的转场彼此勾连对照:在沈从文逃学的场景之后快速衔接了今天的文昌阁小学的嬉闹景象;在沈从文为表哥代写情书之后巧妙衔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苗族婚礼;从沈从文的父辈选择了扎根地到现实的游客游览沈从文故居。画幅的巧妙转换将历史上的文化意味和现实中的旅游行为贯穿在丰富的影像表达中,达成了“景中有人,人中有景”的双重意蕴。

该片秉持着鲜明的文化立场,强化人文特色,搭建起名人故事、文学作品、纪录片多维度一体的文化资源矩阵。这一复合方式极大丰富了旅游生态,为湘西形成了横跨影像内外的传播方式与渠道。在资源整合利用的过程中,不断推动文旅融合,打造“纪录片+文化”的双向路径,构建资源共生的创新模式,使得文化内容与新兴媒介手段实现有机呼应。

二、重塑地方记忆,寻找万千游子的精神归处

今天的我们,为什么还是留恋沈从文描摹的故乡?今天的我们,为什么依然需要沈从文横跨百年的文字?透过《沈从文与湘西》,我们得以跨越千山万水来在这片土地得以栖息。

钢筋水泥、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弥散着都市人无处安放的乡愁。悄然流行的“露营文化”或许是城市人的寄情山水的替代品,日趋红火的“美食烧烤”或许是现代人聊以自慰的人间烟火,“短、频、快”的文娱产品慢慢成了对抗时间的网感沉浸。《沈从文与湘西》将沈从文的文学作品和“目遇之成色”的湘西自然风光融汇一体,引领着我们暂时离开都市繁华、众声喧哗,在听涛山下,在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中,感受田园牧歌的宁静;在飞檐翘角的清幽小巷中,感受日常生活的平凡;在烟波浩渺的渔舟唱晚中,寄托历史文化的想象。

穿过幽深的小径,在充作沈从文墓碑的青石块上细读“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的名句,回到这位自称“乡下人”的文学家人生命运的转折点,体会他如何在战争的痛苦中经受了“由武从文”心态的转变,如何在人生的挫折中迎来了“由文学到知识”的转变。在这些重大节点的变化中,这位出走一生的游子,始终不变的是书写家乡的开朗和豁达。

沈从文在自己的文字中描绘着无所归依的生存境遇,现代人读沈从文,也在其中不断反思生存压力,期待找到识别自我身份的方式。深谙这一点的纪录片《沈从文与湘西》,把沈从文笔下提供的社会生活的丰富细部材料淡淡地描摹成日常生活的清新美感。这些被沈从文认为“不值钱”却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意象,恰恰有意味地为当代都市人展示了一条回乡之路、一种有限人生的全新解法,告知每一个焦虑、苦闷、迷茫的人,长久的心灵园地或许真的指向了文化。

不深入湘西的腹地,无法懂得真正的边城。《沈从文与湘西》坚持采用文化策略建构地方性的具象表达,通过挖掘和重塑地域文化,为每个离乡的游子打造一个具有认同感、归属感和人文感的文化空间和精神归宿。作为《沈从文与湘西》纪录片中的两个重要主体,沈从文和湘西在“人-地”关系的互动中,生成了人文纪录片创作探讨环境的地方性和人的地方感知的新视野、新方法。在哲学家柏拉图看来,地理环境会影响民族性格,地理学家卡尔·索尔认为:“人类是造就景观的最后一种力量”。《沈从文与湘西》带着一种对地域文化建构的深刻情怀,将聚焦点放在了沈从文和故乡湘西之间生成的情感纽带上,呈现了两种不同的观察视角:一种是棚内拍摄的具有舞台剧观感的内心透视方式,一种是移步换景的社会生活图景。两种影像样态共同触摸山的灵魂和水的血脉,追寻沈从文在民族沃土中发掘的乡土故事,书写了地方之爱、历史之爱和人文之爱,具有高度的人性悲悯和哲思意义,具有在世界范围内的心灵启迪价值。

三、深耕文化沃土,打造美美与共的人文景观

这是古典美与现代美的交汇,从土家族打溜子、土家族织锦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到土家族婚礼、百水号子表演等地方性特色活动的呈现,从文化场景的还原到地方历史的传承,我们看到了浓郁的地域特点和文化特色,感受到了属于沈从文、也属于湘西的文化温热。历史维度的文化遗产与现实维度的文化产品的互文,打造了美美与共的人文景观。一行白鹭、一条孤舟、一位旅人的简约美,湘西的人文、沈从文的自然,将人性的美和人间的故事融汇其中,让视听感官迎合式地满足转化为静观沉思的深思体会。

这是地方性与国家性的交汇。《沈从文与湘西》看似强化民族地域特色,实则抓住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讲述方式,倾注了对故乡、人民、祖国的真挚情感,推动不同民族文化的传承、创新与转化。当面对外敌侵略之时,湘西人骨子里的血性以及他们展现的英勇报国之志,也充分发掘到了以沈从文为代表的虽温润却坚毅的中国传统文人品格,彰显出他们以文学为媒介,对饱经风雨的祖国传达着深沉的爱,书写着民族地区同胞对国家的情怀,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家园。

这是人文性与社会性的交汇。《沈从文与湘西》看似强调个人化的历史记忆书写,实则以个人为切口,找到了个人与国家、社会命运的交融共生。片中呈现的沈从文,始终从社会这个“更广泛的学校”中寻找生存的力量,他亲身体会底层人们的生活,写尽家乡水边人的哀乐故事,书写了属于他、更属于历史、时代的丰盈的人文影像志。

这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交汇。走向世界的沈从文和走向世界的湘西,展示了一种贯穿于中华民族血脉与共的历史前行脉络,展示了一种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命思考维度。“沈从文以浪漫之心和极致的理想主义重塑了自己的家乡”,作品所言说的,既是从世界的浪漫文化到浪漫的古楚文化,也是对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最好呈现。

如今,观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文明的力量,应如何持续保有并彰显地方性的文化特色,值得思考。纪录片《沈从文与湘西》推动文化内涵的大众化表达和视听语言的特色化呈现,展现了湘西独特的地方文旅形象和文化气质。用沉浸感的影像感知搭建起触及文艺力量的坚实桥梁,让更多人从沈从文笔下的文字出发,融入湘西的现实美景,奔赴湘西去投入一场与众不同的心灵之旅。

如今,沈从文所塑造的“翠翠”早已成为湘西的文化坐标,他所描摹的人生百态和恢宏故事早已成为时间的刻度。纪录片《沈从文与湘西》所呈现的人与社会的关系,正在以全新的美学精神演绎着生动磅礴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和历史观。纪录片中呈现着的这种诗意的跟随,也将激励更多人对人生和社会怀有真诚的触达,对自我价值和完善人格进行深度的探讨。

让我们跟随这位走向艺术自觉的伟大作家,一起寻找精神的故乡;跟随他笔下潜藏着的社会动态,寻找文化的故乡;跟随他体味的复杂热闹的世界,寻找人生的故乡。

纪录片《沈从文与湘西》让越来越多的观众听懂这位“柔情诗人”的咏叹,让越来越多的大美追寻者,看懂穿越历史时空的永恒书写,最终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归处。

杨乘虎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导;李怡霖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研究生。

Copyright   2015-2022 华尔街玩具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2005074号-44   联系邮箱:58 55 97 3@qq.com

回顶部